联系我们

逼近时间周期 上行空间有限

发布时间:2010-11-03 15:10:00
 

(模糊预测实战手稿收评)

 

2010年11月04 星期四(上午版)

 

【新情况说明】

消息面:(1)道指上涨了64.12点,报收11188.72点,涨幅0.58%。原油期货上涨了1.24美元,报收每84.49美元。黄金期货上涨了4.60美元,报收每盎司1357.40美元。(2)新股发行改革第二阶段四举措正式实施。中海油50亿美元购加纳油田再受挫,去年曾竞购失败。手续费压缩利润,期货公司只赚吆喝不赚钱。(3)稀土等十稀有金属酝酿战略收储,稀土继续配额出口。上市券商三季度净赚79亿,四季度业绩大增可期。重庆农商行已启动赴港IPO 筹资约8亿美元。(4)沃森生物133.8倍创纪录市盈率发行。5441亿!A股市场成交再创天量。央企红利是否增缴待审批,比例或上调5%30%。(5)通用汽车IPO计划曝光,美国政府持股不到50%。美四季度发3620亿美债,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挑战。美国保险巨头AIG“卖子”,赎身还债370亿美元。

今天东南亚9大股市情况:日本休市外,其他股市除了台股和印尼下跌外,全线漂红,其中香港股市上涨了473点。

盘面方面:今天大盘开盘后就继续回落,最低下行到了3017点,随后在银行股的带动下,最高上行到了3069点,全日收于3030点,比上个交易日下跌了14点,跌幅为0.47%,下跌动量主要来自有色金属和煤炭股的回调。两市盘中金融,消费,农业和通信类股涨幅居前,稀土永磁,锂电池,新材料和黄金类股跌幅居前。两市70%的股票下跌,共10只涨停,5只股票跌停,两市成交量合计4190亿元,比上个交易日减少了1251亿元,减少百分比约为23%,呈现价跌量缩的态势。

外围股市预示着大盘有反弹上涨的必要,但盘面却预示着大盘有回调整理的要求。抛开基本面和盘面变化,我们看模糊预测系统对大盘的分析。

【模糊视点】

昨天大盘放出了历史天量,对应的上涨最高点为3089点,今天由于在成交量上未能同步放大,所以今天大盘没有创出新高,还是在借助昨天的跌势,探底至3017后,略微上冲至3069后就开始回落了。虽然大盘在盘中翻红过,但由于以深综指为主的获利盘的回吐,让临收盘时的大盘一度跳水,最终让大盘以绿盘报收。从模糊预测系统看,虽然大盘在上升周期中运行,但由于时间周期115的临近,大盘上行的压力在逐渐的增大。如昨天的高点1123086点,113大盘在上冲时的遇阻,都是明显理会了时间周期115的结果。所以对于目前运行在3000点上方的大盘来说,依然是风险大于机会,操作上建议高抛不追涨原则。

最近在模糊预测网中提到:“从模糊预测理论看,深综指继续创了新高,大盘跳空后高开,再次上行至了3000点上方。大盘的下跌没能延续,说明在1026115,要走两波行情,“先下后上”,先下4个交易日,已经结束,目前运行在理论上的“后上”过程,“后上”可能会新高出现,所以接下来,我们向3100点上方做。”截止113,大盘最高上行到了3089点,从其逼近3100点的情况看,3100点一线压力较大,暂时上不去。从模糊理论来讲此时不是中线建仓的机会,只能坚持短线交易原则。操作上,在急跌过程中,只找模糊预测手稿中股池中有买点的票适量低吸,短线交易为主,只赚5%为目的,有的赚就赚,没赚那就是跌,必须按模糊系统提示的关键点,科学布仓,方能在大盘维稳时赚钱,这样做进可攻,退可守,一年下赚钱最稳定,也是最多的。

所有的预测归根结底要反映到操盘上,模糊预测系统提示的操作攻略就是大盘运行到什么点位,操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当大盘经过一段时间上涨,面临风险区,如目前大盘运行在关键点3030点上方,也就是模糊理论所定义的风险区,大盘随时会出现急跌,一般采取的操作策略就是空仓观望或只找股池中有买点的票,适量介入,并且提示大家只做短线,且战且退。如果短线没做成,相反被套了,这时就要把短线单转化成波段单,按关键点向下有计划的科学布仓。一般的情况下,等其布仓到70%80%的仓位时,大盘这时就会维稳,然后很快就会进入到盈利单。这时再根据仓位,调整操盘计划,如前期我们布仓的成飞集成,最终上我们赚了至少10%以上的利润。

本文数据和案例引用的真实性,准确性,读者(包括手稿用户)如发现有误,欢迎来电指正。根据关键点和时间周期来操盘,证券市场就我一人运作,这种方法能战胜市场, 准确率能达90%,其他的纯预测博文的准确率难过50%,并且发现不对了就要止损。所以你们看到,为什么我发行手稿能成功发行下去,其他的分析师不能呢,因为很多人是普通的思维,陷入了主动预测市场的误区,准确率难过50%。我们的操作方案是,指数运行到什么点位,我该做什么,不主动去预测,被动的顺乎自然规律,准确率就高很多。迄今为止模糊预测系统在该领域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唯一成功的先例。

 

(订阅证券界最便宜 也是最适用的手稿)

 

>>我要订阅电子手稿<<

浏览次数:
将本文分享至: